• 欢迎访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,本社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精品,详情请致电010-57233135
  • 欢迎访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,本社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精品,详情请致电010-57233135

手机

密码

安全问题

注册 忘记密码?
  • 最新出版

淡看繁华 甘于寂寞
来源:艺术家提供 | 作者:陈玉娟 | 发布时间: 2018-02-06 | 124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书法是书家以其书技(笔墨功夫)表达其性情、才志、审美、修养等的一门艺术。书法的艺术境界,唐孙过庭云“达其情性,形其哀乐”, 张怀瓘亦云“一字已见其心”。凭借一字字形简练几笔,即可表达书家性情,体现书家哀乐,窥视书家之内心世界,可见书法艺术难度之高,令人敬畏!千百年来论书宏论浩如烟海,归结起来,书艺之难,难点在二:一是书技;二是书品。

艺术首先是一门技术,书法也当如此。齐白石从不忌讳别人说他是木匠,手艺人。手艺人是要有技术的,而书法家是要有笔墨功夫的。不懂笔墨技巧胡写,顶多算字不算书法。所谓功夫、技巧就是法度。法度如何获得?唯一的途径就是临帖、读帖。所谓"翰不虚动,下必有由”,即所写每一笔都是有来由的,若不临帖、读帖,其“由”何来?好的书法要经历从笔形、线性、字形、章法、墨法等不断打磨锤炼,从共性到个性反复取舍揉合。中国几千年书法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天生下来就是书法家的,纵使再有书法天赋的人也须终其一生坚持不懈地临帖、读帖,只有扎根传统,才能不断滋养、丰富和完善其艺术追求,在共性的基础上锻造个性,形成个人的独特书风。

其次艺术是讲求品位的。凡艺术品都有品位高下之分。清朱和羹曾说:“学书不过一技耳,然立品是第一关头。品高者,一点一画,自有清刚雅正之气;品下者,虽激昂顿挫,俨然可观,而纵横则暴,未免流露诸外。”然书艺之“品”何以得之?古人云“字如其人”“书为心画”,“技由心付,暗以目成”,“文则数言乃成其意,书则一字已见其心”,精湛的书技还要靠心灵指挥才能完成。所以书家的人格修炼、学问修养、审美追求等直接影响书艺格调的形成。历史上的书法大家,无一不是有伟大的人格灵魂支撑才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,三大行书作者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苏东坡即是明证。是故书艺根基在人,心直则笔正,学书尤先修身立人。

然而,当下学书者犹有一难更是难乎其难。我们所处一个全盛发展的新型社会,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学书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优势,值得感恩。但是,由此也带来物欲横流,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一门心思图谋争得更多再多。普天下概莫例外,谁又能独善其身。此时能静心书斋,临帖日课,成了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!在如此世风强势入侵下,有些急功近利的书者不走书法正道,不愿再下苦功,制造一些怪异、低俗、荒诞、以丑为乐的另类,美其名曰“创新”,并被喧嚣吹捧。看似热闹非凡,甚或“名利”双收,但是,书法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,没有继承的所谓“创新”都是肤浅的,不但不能感动人,而且污染大众眼球,实在令人恶心。

因此,处于当今社会学书的我们,必须要有定力,切忌浮躁,淡看繁华,甘于寂寞,扎根传统,专注于修艺立人,方有可能在书艺大道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  • 艺术品

     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,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,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积极响应“中国梦·文化梦”的号召,全面推进文化市场和收藏市场双向交流与合作,传播我国特色文化,实现理想的文化梦,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,俯下身、沉下心,察实情、说实话、动真情,努力推出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作品。同时为了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化进程,最大力度宣传展示中国当代文化名家的时代风采和精品力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