鉴于历史上有开拓性的艺术家的经验,人们深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继承,并进而在其基础上发展。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、洞察力以及创造力取决于其对经典的汲取程度,对历史经典的积淀愈深,则对艺术的创新能力也就愈强。然而在急功近利的当代背景和环境下,心性浮躁的艺术家们对这条艺术继承与创新规律的“宪法”却熟视无睹。一方面高喊根植传统,敬畏经典,而另一方面却在自己的作品中肆意发挥,任意妄为。因此继承经典变成一个苍白的口号,根植传统不过是对传统贫血的艺术家们的自我标榜方式。这使得继承和创新陷入了理想和践行的背离,无论艺术家还是欣赏者对传统和经典的认识和理解都显得貌合神离。这种现象在书画、篆刻艺术创作上表现的尤其明显。
幸运的是,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批恪守传统,甚至以一种近乎“驽钝”、“愚痴”的方式研习继承经典。不求显达于当代艺术圈,但他们的艺术造诣根基深厚,作品超然入古,人格魅力更是受人尊重。
秦彪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书画篆刻家。
秦彪先生生于河北保定,长于冀北山城承德市,未及弱冠,便插队坝上,后调入丰宁县剧团,倏然十余载,后返回承德,供职于承德热河画院,曾任热河画院院长。秦先生号“兰石”,诚所谓名如其人,“石生而坚,兰生而芳,小有其质,长而愈明”。他为人忠纯朴厚,古道热肠,品行高洁,宽博仁义。他有兰之淡薄高雅,正是“芷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困劳而改节”;又有石之坚贞,大朴不雕,生性耿介,不落流俗。秦先生人品素为师友称颂,子弟景仰。
秦彪先生受业于著名书画艺术家关阔先生及书法篆刻家王逸如先生、孙竹先生。三位先生皆醉心传统,秉承古道之士,且能师古化古,新意尽出心源。受师传影响,兼之秉性及审美情趣,秦彪先生的作品亦是恪守经典,不逾矩而匠心自出机杼,沉重稳健,天然自成。秦先生书法取意商周彝鼎,秦鼓汉简,于近代名家中,独钟缶翁。他的书法艺术巧拙相间,各用其长,高古浑厚,不落恒蹊,早在八十年代初期,就已入选中国书协会员。他的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及收藏家喜爱,尤其为日本书法界所推重,多次应邀进行艺术交流。
秦彪先生的篆刻艺术取法汉印,参以缶翁篆法,数十年铁笔不辍,形成了浑古朴茂,神情静穆的艺术特色。每奏一刀,意与古会,不见藻饰,意韵无尽。所制边款,更是运以魏碑笔法,刚柔相济,灵动生姿,使边款本身成为独特的艺术品,令人赏心悦目,爱不释手。秦先生的篆刻艺术影响巨大,培养出一大批艺术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