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欢迎访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,本社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精品,详情请致电010-57233135
  • 欢迎访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,本社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精品,详情请致电010-57233135

手机

密码

安全问题

注册 忘记密码?
  • 最新出版

蕴玉怀珠 宁静致远——读吴荣文先生画作有感
来源:艺术家提供 | 作者:王勇 | 发布时间: 2018-02-06 | 155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认识吴荣文先生是个偶然的机会,初次见面他便给人“儒雅、涵养、平和、笃实”的印象。细细欣赏吴先生的画作,油然而生一种久违的、对中国画创作特有的继承、不断努力创新的兴奋感:即写实与写意融合,意象与意境统一。其画幅力透纸背地渲染着蕴玉怀珠、宁静致远的韵味, 与之相得益彰。

水墨画被称为丹青,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其画法主要以构图、线条、笔墨浓淡来突出和渲染主题。吴先生是难得的坚定而执着的践行者,从年轻时从事美术教育,到后来专门进行美术创作与研究,几十年来笔耕不辍,辛勤耕耘,最终笑捧硕果。

中国画绘画艺术底蕴的积淀,往往体现于“功夫在画外”,而如文学创作一样“积之愈厚,发之愈佳”。画家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思维受到早年的文学爱好与兴趣的影响,文学功底厚积的同时, 绘画艺术感觉和素养也同步积累,日臻达到“厚积而薄发”。

立意不凡,韵律韵味;构图宏观,节制运气。古人提倡文章以蓄意为工,画作亦然。绘画意念与构图讲究律味气息,贯穿全幅,在吴先生画作中足可领略画如其人,怡然平和、闲适静逸之感。《白云飘过秋山晩》、《青山秀岭带雾浓》 两幅作品,蕴画家构图布局之大气,蓄张力于绘画意念之中,运笔着墨收舒自如,画幅主题表达不言而喻,境界体现进乎于技。

古人在研论艺术创作时有“同能不如独胜” 之说,关键点在于个性化创新,着力推陈出新,真正实现艺术追求和艺术效果的结合。在本人看来,吴荣文先生此方面颇具代表性。他在潜心中国山水画创作之前,最早开始版画学习和创作,目前仍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。应该说多年扎实的版画基本功,无论在题材、体裁,还是创作手段和表现手法上,无疑为他进一步拓展、丰富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提升功力增加了体量。

“石蕴玉而山辉,水怀珠而川媚”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宝,也是承载和表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“活化石”,在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形勢下,中国画更要兼收并蓄、融合发展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,在吴荣文先生的画作中,中国传统国画也有别具洞天之妙,其视觉冲击力和效果通过透视产生的艺术感染力,往往具有异曲同工的油画效果,这在其国作中并不少见。如《惊涛拍岸》、《虹关晩秋》两幅颇为典型,笔法酣畅,线条洒脱,着墨浓淡看似写意,但不乏装饰性和多维立体感,画作彰显厚重、从容、凝炼的表现力。

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在论及文学之道时认为:“无他术,唯多读书而勤为之。”艺术创作贵在勤于实践,坚持不懈,至今年逾古稀的荣文先生仍坚持实地写生,足迹遍及国内外。阅读吴先生的近期画作,诸如《雾里山村》、《古屋逢春》、《三清松风》、《里村晨早》、《春到要源河西村》等,可谓主题鲜明,富有内涵之现场佳作。而以近年出访俄罗斯等国为题材,吴先生也创作了《红色的记忆》等新画。常年坚持创作使吴先生画风更趋于庄谐有序,张弛有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• 艺术品

     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,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,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、时代风云的记录者、社会进步的推动者、公平正义的守望者。积极响应“中国梦·文化梦”的号召,全面推进文化市场和收藏市场双向交流与合作,传播我国特色文化,实现理想的文化梦,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,俯下身、沉下心,察实情、说实话、动真情,努力推出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作品。同时为了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化进程,最大力度宣传展示中国当代文化名家的时代风采和精品力作。